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小孩爱哭不公平,爸妈注意别教错!

作者: 天才領袖團隊

“不公平!”
即使是3岁小孩,还是13岁,无论如何处理,永远都有一方觉得不公平,非得要搞到爸妈火都上来,强势去 停止。当小孩沮丧不公平,到底要怎么教?

其实大人都知道,这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大人就这么直白地告诉孩子“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要学着接受”,小心,孩子会觉得很受挫,觉得他 完全没办法掌控他的世界,这是一种无助的感觉,孩子容易发展出被害者心理,觉得自己很可怜;但,如果都是教他“那你觉得要怎么样才叫做公平”,感觉上 很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孩子也有可能会发展出凡事都要照他的意思是,变控制欲很强的人。

那到底要怎么教?过犹不及都不好,其实大人很容易在孩子吵不公平时,直接就先进行了判断,认为能处理就处理,大人能退让就退让,只要小孩不吵就好,所以大人 多半是努力去做让孩子觉得公平,但实际上,处理不公平,爸妈要谨记下面八大原则:

  1. 让孩子明白「公平」≠「相等」:
    孩子心中的公平,跟大人想得不太一样,它们多半是要实体上的公平,例如已经说好在车上,两个孩子轮流选歌拨放,一人一首,但孩子还是会吵:「不公平,他的歌长度比我长,我才两分钟,他的有三分钟…」,在小孩的世界,公平的定义就是相等,所以连轮流听歌,也要计较歌曲长短,连陪伴阅读,也较计较书的页数或时间差几秒…,看似合理,但其实不尽然。
    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价值的,例如同样喝饮料,葡萄汁和优酪乳,这两者单价不同、容量也不同,但哥哥你爱喝的是葡萄汁,弟弟爱喝的是优酪乳,如果要公平,两个人都给优酪乳或两个人都给葡萄汁,这样双方会比较开心吗?引导孩子了解公不公平这件是,还要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所以「公平」≠数字或体积上的「相等」。

在不公平这件事上,孩子往往看到的是失去了什么,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不是失去了什么。

当姐姐吃了两个球的冰淇淋,而妹妹吃了一个球的冰淇淋。

妹妹的心理活动自然是:“姐姐就可以吃两个,我只能吃一个,哼!不公平。”——关注只有一个冰淇淋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转化思维的方式让孩子更加接受这种不公平待遇。

“你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草莓味的冰淇淋耶。”——关注吃到了草莓口味

当孩子充满期待,数次举高双手,老师却叫了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

孩子的心理活动是:“为什么我举手这么多次老师都不叫我回答?哼!不公平!”——关注自己被忽视

如果转化思维:“老师提问的这个我也答对了,另一个我又答对了!”——关注自己的成就感

对于难度翻倍的二胎家庭,我给大家分享过的绘本《How to be a baby》,里面姐姐的视角就是典型的“得到者”视角:

小宝宝洗澡太危险,还要被时刻盯着,哪像我可以想洗多久就洗多久!▼

  1. 帮孩子把他的感觉说出来:
    不公平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挫折的感觉,所以在第一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道理。在发生不公平事件时,其实大人多少心里有底,有些事本来就是不可能公平,在这当下急着说教,孩子是不可能听得进去的。因此,谨记,孩子越有情绪,大人要越慢,我们帮孩子厘清现在的感觉是什么,以前面的歌曲长短为例,「你这么生气是因为你很想要赶快听到你喜欢的歌吗?妈妈了解那种很想要快点得到自己喜欢东西的心情……」,听到这些话,孩子情绪通常就会降下来,因为他发现你懂他,当孩子耳朵打开了,这时候再慢慢引导说教也不迟。
  1. 教孩子和挫折和平共处:
    孩子抱怨不公平时,别急着告诉孩子,「这本来就不可能公平!」这样的语言可能会让孩子更崩溃,换个说法,「嗯!有些事情好像真的很难公平耶」,妈妈以前也觉得外公外婆不公平,「为什么哥哥要考试,就连我都不可以玩了」,当下我真的觉得很不公平,很生气,花了好多时间跟外公外婆抗议,但后来我发现,我好笨,我浪费了好多时间不开心,其实开不开心都是看自己怎么想,不开心时可以去做做会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孩子会发现,原来不是只有他有这样的感觉,妈妈也是,妈妈做得到,我一定也可以。
  1. 提醒孩子着重能掌握的地方:
    有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公平,例如哥哥抱怨,「弟弟一年级功课少,可以有好多时间玩,我三年级功课比较多…」,这种事情永远不可能公平,千万别回孩子,「你一年级的时候还不是一样…」,应该要引导孩子正视现况,「对,三年级功课真的比较多,不过我认为与其一直花时间不开心,倒不如想想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我们一起来安排一下计画表,让作业及其他该做的事能更快完成…。你要知道,孩子抱怨归抱怨,但当他发现他在不开心地当下,有你的支持与陪伴,他也会变得比较能转换心情,积极面对。
  2. 不要大小事都跟孩子讨论公平:
    一岁多的孩子,尽管不太会说话,就知道「公平」,所以会要求多的饼干、大的蛋糕,这时大人多半就会顺着孩子。但,三四岁以后的孩子,就该开始教孩子面对不公平这件事,以切蛋糕为例,孩子可能会计较爸爸的蛋糕比较大,虽然这件事很好解决,大人退一步就好,再切一块大的给孩子,但,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不需要每件事都处理到超级公平,大人应该要把握这样的机会,教导孩子学习面对不公平,允许孩子表达挫折。如果大人为了怕纠纷,每件事都力求超级公平(尤其是数值或体积等实际面的),孩子更会学到每件事都要吵公不公平。
  1. 不要被孩子牵着走:
    「妈妈,老师说班长让女生当,副班长让男生当,我觉得好不公平,为何男生就不能当班长」,家长千万别顺着孩子说,「对,这样好像没有很公平」。当孩子在抱怨不公平事件时,家长千万别急着判断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反而是要引导孩子站在老师的立场思考,为何位老师会做这个决定,你觉得可能原因是…。当孩子抱怨不公平时,大人别轻易陷入不公平的议题中。
  2. 教导同理心,以身作则
    很多事情,当你觉得公平时,另一方可能就觉得不公平了,例如前面讨论过的饮料事件,例如哥哥的葡萄汁价钱是弟弟优酪乳的两倍,所以弟弟觉得不公平,弟弟吵着要喝两罐优酪乳,但这样哥哥是否就觉得不公平了呢?因此,在争论公不公平时,要引导孩子考量对方的感受。而大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例如妈妈虽然做的家事比较多,爸爸做的比较少,但妈妈没有觉得不公平,因为…,大人多分享想法,也以身作则,孩子更会学会同理。
  3. 鼓励孩子适时争取公平
    劝孩子接受不公平,并不是教孩子退让唷,而是要先教孩子与不公平的挫折情绪相处,才能更有智慧的分析,这件事情可以如何有智慧的争取更公平的结果,公不公平没有绝对值,只有相对值,例如球赛,可能会遇到判决不公平,这时候不该是接受不公平,也不该是有情绪的去抗议不公平,反倒扣了个不尊重裁判的罪名,而是要有智慧的收起情绪,提出异议去争取,才可能得到好结果。
    最后,要记得,当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时,爸妈最重要的是要用同理且鼓励的心,教导孩子,孩子未来才能用强壮的心智能力去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