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自己玩去”……你可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毁了一个孩子,只要3次不理他就行!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这个印象,就是父母明明在身边,但就像是个监视者,不交流,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

陪伴真的只是“陪”而已。

我的邻居常常向我吐槽说,与自己家里的孩子相处让他感觉很失败。

明明自己已经花时间陪伴孩子,可孩子依然与他不亲近。

待我了解到他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我只能说,孩子与他不亲近绝不是偶然。

他所谓的花时间陪孩子,只是让孩子自己在客厅玩耍,他自己躺在旁边的沙发上玩着手机,根本就不会主动与孩子对话。

甚至,孩子有求于他,他也是一副不耐烦的表现。

  1. 其实,像这样的父母特别多。

爸妈这样的忽视孩子,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关爱。

这样的情况,自然会打击到孩子的内心,对孩子来说,也就是一场“冷暴力”的施加。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猎人在森林中打猎,时间晚了,不小心迷路。

一只母熊将这个猎人邀请到家中住宿,并为猎人准备了很丰盛的晚餐,猎人与母熊畅聊很开心。

第二天早上,猎人在表达感谢之情以外,对母熊说你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了。

母熊并没有说别的,只是让猎人对着自己的头砍了一刀。

过了差不多一年左右,猎人又遇到了这只母熊,猎人询问母熊,头上的疤是否好了,母熊说头上的伤很容易好,但是心里的伤害却记着一辈子。

2. 有哪些话是父母经常说的呢?

“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这些话语,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什么是软暴力?

“软暴力”就是一些区别于肢体暴力,但依然可以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以是口无遮拦的嘲讽和挖苦,也可以是面无表情的忽略和冷漠……

这种暴力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潜伏性,这种潜在的危害常常会被大家忽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3

父母的及时回应,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也给予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我是被重视的,我是被爱的。

马伊琍也曾发文反思自己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

“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

那时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长期不关心孩子,孩子甚至会铤而走险。

“叔叔,帮个忙,你给我100元钱,我去吃点饭。”

当18岁的李桐将水果刀抵在的哥郑超的脖子上时,他以为,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他还不如去蹲监狱。

检察官戴静也多次找李桐的父亲李越谈心,帮他打开心结。

而李越意识到自己疏于照料儿子的后果,也保证将多和儿子交流,多抽时间陪陪儿子。

在家庭教育中,冷暴力是非常可怕的行为,其危害有三:

1、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

2、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

3、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相应障碍。

结束语: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

父母的看见和回应,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爱的滋养,给予孩子独立和勇敢的底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